首頁 > 傑出校友 > 歷屆傑出校友
校友專訪
張連發 簡單的事重複做
畢業系級:農業機械科63年畢業;現任:統喜企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
遇到許多貴人的職場
目前擔任統喜企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張連發校友,工作上的態度一直是認真負責腳踏實地。訪談過程中,他回憶說,在民國58年時初中畢業後考上屏東農專農機科五年制,是現在的屏東科技大學;當時家中務農,剛好配合國家政策,就是先總統 蔣經國先生提倡的「農業現代化、機械化」,由於當時在農村都用鋤頭來除草,想透過學習了解農業機械種水稻及收割。由於張校友家庭與生活環境因素,才會產生對農業機械方面的興趣與發展。
在求學當中學習到很多的寶貴經驗,尤其實習課程,一畢業後經友人介紹就到路竹蘇氏精密機械公司服務一個多月後,剛好茶業改良場缺農機的人員,當時農機科系高考沒有招考,藉由技術人員運用條例到改良場擔任約僱人員,半年後遇到職缺,升任技佐,民國69年11月。結了婚之後,考量家庭與經濟等各項因素,想為自己多開出一條經濟來源,於是與弟弟合作在家鄉附近開設茶行兼販售茶飲料,比別人先進入飲料市場,就有了賺錢的機會。很有頭腦的張校友創造出自己的人生,且改善經濟條件進而兼顧家庭,他回憶說,當時弟弟從陸軍退伍回來,與之合作,將第二事業經營起色,一年半就賺取人生第一桶金,建立出一套經營模式,經濟因此而獲得改善。
張校友表示,過程中遇到許多恩師和貴人,例如,當時跟隨台灣省茶業改良場場長吳振鐸老師,學習茶相關知識,製茶及品茶,從機械製圖,製茶試驗場,要求很嚴謹,從對茶一竅不通,漸漸認識茶,喜歡茶,愛上茶,俗語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讓張校友受益良多。與茶結緣,變成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現代公司的主要經營項目。
他又表示,在許多方面都是洞察先機,同時也在工作中不斷的精進,在當時本身念農機的張校友,在改良場的資歷服務有十幾年了,於是想再念研究所,繼續深造。於是報考中興大學食品研究所,當年報考人數120名,只錄取20名,只有他以同等學歷報考須多加考一科分析化學,農機系沒上過這門課;自學苦讀死背,請教老師及同學,終於應試過關。這是他在人生遇到瓶頸的過程中,停下腳步提升自我,是一種砥礪自己品格的一種方式。
他回憶,當他想念博士學位時,當時學校農機系主任建議張校友回來考農機工程系,即生物產業機電工程,一讀就是十年寒窗。因張校友本身的努力與精進,博士學位研修期間不僅超修許多學分,且研修的成績不俗;這樣的表現,說明張校友當時雖然要兼顧工作、家庭與學業等三方面,但卻不影響他對研究的堅持、對學習的付出。雖說,張校友研修博士學位期間,曾因家父病危須盡孝道照顧,父親往生後一年;因素而中斷過,繼續堅持完成學業,取得博士學位,實屬難能可貴。研修期間,以部份發酵茶遠紅外線烘焙特性之研究為題,開發新型茶葉菱凋、乾燥等之機一體多用製茶裝置,並獲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製茶裝置新型第一七五二七一號專利在案殊榮。
他認為,一路上都有貴人相助,例如,求學過程所研讀的書很多都是老師送給的,尤其是專業領域的書籍,受到老師如此的協助,讓他研究所期間節省許多書籍費,而能順利完成學業、獲得學位。對此,張校友心中充滿感恩的情,念念不忘。
認真是建立自我品牌的基石
在工作上,因張校友本身工作認真守分、對市場趨勢有敏銳的觀察力,例如,當時認為飲料是一個市場機會,於是想提供做一些原物料來供應給廠商,而設立統喜茶公司至今,整個過程中遇到很多貴人,因此,一有機會,張校友都會回饋社會,邇後當上公會理事長、台灣茶葉協會理事長,進行兩岸交流一些業務。他認為,所謂「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給學弟妹一個建議就是,如果在學校應該是好好讀書,與同學相處融洽,樂於助人出了社會,多多與學校師友連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古有名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直到如今,張校長皆還跟學校老師有連絡,過年還會特地回屏東探望現已93歲高齡,他當年導師潘玉葉教授,在學校的行為等於幫自己做品牌行銷,每個人都有自己名字的品牌,在茶的領域,張連發就是一個茶的品牌。
「尊師重道、飲水思源」到了社會上還要繼續保持這樣的心,時時要求自我反省,他認為成功三要素就是要,把握機會、創造機會,不怕失敗,充分準備,才能在競爭的環境中屹立不搖。
所謂的遠景,人生要有自己的目標,知道下一步要做甚麼,將三年五年十年的遠景計畫一下,張校友建議,每一個學生畢業後,面臨到的第一個就是找工作,找工作也可以透過校友,以自己的理想和興趣去發揮專長,有興趣最重要,然後要抓住機會創造機會,時機真的很重要,在平時的準備足夠才能在機會來臨時,展現出自己的能力,同時人脈就是錢脈,平常做人處事要有原則,誠心待人,守信用,守時間,正義感,張校友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對人謙卑有禮說話有內涵,也是在現今社會中與人互動建立人脈的一種, 無形中也是創造自己品牌形象。
目前擔任統喜企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張連發校友,工作上的態度一直是認真負責腳踏實地。訪談過程中,他回憶說,在民國58年時初中畢業後考上屏東農專農機科五年制,是現在的屏東科技大學;當時家中務農,剛好配合國家政策,就是先總統 蔣經國先生提倡的「農業現代化、機械化」,由於當時在農村都用鋤頭來除草,想透過學習了解農業機械種水稻及收割。由於張校友家庭與生活環境因素,才會產生對農業機械方面的興趣與發展。
在求學當中學習到很多的寶貴經驗,尤其實習課程,一畢業後經友人介紹就到路竹蘇氏精密機械公司服務一個多月後,剛好茶業改良場缺農機的人員,當時農機科系高考沒有招考,藉由技術人員運用條例到改良場擔任約僱人員,半年後遇到職缺,升任技佐,民國69年11月。結了婚之後,考量家庭與經濟等各項因素,想為自己多開出一條經濟來源,於是與弟弟合作在家鄉附近開設茶行兼販售茶飲料,比別人先進入飲料市場,就有了賺錢的機會。很有頭腦的張校友創造出自己的人生,且改善經濟條件進而兼顧家庭,他回憶說,當時弟弟從陸軍退伍回來,與之合作,將第二事業經營起色,一年半就賺取人生第一桶金,建立出一套經營模式,經濟因此而獲得改善。
張校友表示,過程中遇到許多恩師和貴人,例如,當時跟隨台灣省茶業改良場場長吳振鐸老師,學習茶相關知識,製茶及品茶,從機械製圖,製茶試驗場,要求很嚴謹,從對茶一竅不通,漸漸認識茶,喜歡茶,愛上茶,俗語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讓張校友受益良多。與茶結緣,變成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現代公司的主要經營項目。
他又表示,在許多方面都是洞察先機,同時也在工作中不斷的精進,在當時本身念農機的張校友,在改良場的資歷服務有十幾年了,於是想再念研究所,繼續深造。於是報考中興大學食品研究所,當年報考人數120名,只錄取20名,只有他以同等學歷報考須多加考一科分析化學,農機系沒上過這門課;自學苦讀死背,請教老師及同學,終於應試過關。這是他在人生遇到瓶頸的過程中,停下腳步提升自我,是一種砥礪自己品格的一種方式。
他認為,一路上都有貴人相助,例如,求學過程所研讀的書很多都是老師送給的,尤其是專業領域的書籍,受到老師如此的協助,讓他研究所期間節省許多書籍費,而能順利完成學業、獲得學位。對此,張校友心中充滿感恩的情,念念不忘。
認真是建立自我品牌的基石
在工作上,因張校友本身工作認真守分、對市場趨勢有敏銳的觀察力,例如,當時認為飲料是一個市場機會,於是想提供做一些原物料來供應給廠商,而設立統喜茶公司至今,整個過程中遇到很多貴人,因此,一有機會,張校友都會回饋社會,邇後當上公會理事長、台灣茶葉協會理事長,進行兩岸交流一些業務。他認為,所謂「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給學弟妹一個建議就是,如果在學校應該是好好讀書,與同學相處融洽,樂於助人出了社會,多多與學校師友連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古有名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直到如今,張校長皆還跟學校老師有連絡,過年還會特地回屏東探望現已93歲高齡,他當年導師潘玉葉教授,在學校的行為等於幫自己做品牌行銷,每個人都有自己名字的品牌,在茶的領域,張連發就是一個茶的品牌。
「尊師重道、飲水思源」到了社會上還要繼續保持這樣的心,時時要求自我反省,他認為成功三要素就是要,把握機會、創造機會,不怕失敗,充分準備,才能在競爭的環境中屹立不搖。
所謂的遠景,人生要有自己的目標,知道下一步要做甚麼,將三年五年十年的遠景計畫一下,張校友建議,每一個學生畢業後,面臨到的第一個就是找工作,找工作也可以透過校友,以自己的理想和興趣去發揮專長,有興趣最重要,然後要抓住機會創造機會,時機真的很重要,在平時的準備足夠才能在機會來臨時,展現出自己的能力,同時人脈就是錢脈,平常做人處事要有原則,誠心待人,守信用,守時間,正義感,張校友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對人謙卑有禮說話有內涵,也是在現今社會中與人互動建立人脈的一種, 無形中也是創造自己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