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傑出校友 > 歷屆傑出校友
校友專訪
十大傑出農業專家系列專訪 水產養殖系鄭文騰特聘教授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創立於1924年,孕育出無數成就傑出及表現卓越之成功校友,教學品質及研究成果廣受各界讚揚並屢獲國際認證,不凡的亮麗表現歸功於幕後推手--強大師資的支持,堅強的教師陣容屢獲國家級獎項肯定,教職員生攜手打造耀眼的南臺灣學府。校友服務中心為記錄專家成就,特別邀請教授進行專訪,為充滿學術能量的屏科記錄最輝煌的一頁。
鄭文騰老師畢業於屏東農專養殖科,是養殖科第二屆的校友,高中時期確立志向想成為教師的他,聯考以師範大學為目標,卻在填志願時考量興趣和家中自營農場順手填上了屏東農專養殖科當第三志願,卻因此開啟了水產養殖研究之路,超過35年的教職生涯致力於水產養殖界的教學與研究,發表破百篇國際期刊論文、取得多件國內外專利及技術轉移之產學合作案,成為了南部水產養殖界的翹楚,更富有養蝦專家的美名,並在108年獲得全國十大農業專家的殊榮。 鄭文騰教授於十大農業專家記者會上致詞(照片取自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履行並實踐教師之路
「老師跟我們說,三專學生只要努力不會比大學生差。」過去學生普遍有追求大學學歷的迷思,這句話提醒了他,不論做甚麼選擇最重要的是努力,在老師的鼓勵下,專科時期就報考普考,「包括我在內,我們班二年級就有五位同學考上。」
出身鄉下家中經營漁牧農場的鄭文騰老師,父母期望他能脫離辛苦的農業背景,畢業後有份穩定的工作,考上普考往公務員方向努力的鄭老師,並沒有放棄對教職的嚮往,正巧當時教授微生物課程的謝寶全教授和動畜系的劉炳燦教授就是農專畢業後留在學校擔任助教,透過不斷的進修成為教授的最佳例子,為此鄭老師努力提高成績,期望老師注意到表現,拼一個擔任助教的機會,「當年養殖科才第二屆,感覺機會更大!」
鄭老師笑說「我都說我是第四名畢業的,拿不到前三我就換個方向,成為第一個考上高考的學生,老師一定會找我回學校!」當年養殖科有十幾位學生考上普考,尚未出現高考合格的學生,鄭老師在當兵期間準備高考,最後如願在兵期第二年就考上,成為養殖科第一個高考上榜的學生,獲得老師推薦並留在學校擔任助教一職,助教期間仍不斷進修,申請到台大及海大進修,最終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到母校任教。 水產養殖防疫觀念的建置
台灣水產養殖剛起步時放養魚苗價格高,但民國84年後出現市場價格比成本還低的現象,因為大環境的改變和從事水產養殖的人口增加,使台灣水產養殖密度增加,密度越高也就表示病菌擴散越快,後續就出現很多養殖失敗的案例。實際上台灣水產養殖的經營模式是以量取勝,並不是走向精緻化養殖。隨著研究技術改良和資訊進步,實際吸收並應用在養殖技術上的業者僅佔少數,「我們外出講習的時候經常碰到業者不熱衷講習課程,一場講習下來有用的或許只有幾句話,很多業者沒辦法吸收並應用在技術上。」
農業有基本防疫觀念並採取預防措施,水產養殖卻缺乏防疫概念,僅有少數業者進行防疫作業,業者常因養殖面積大使用器材不便少有措施,導致疾病爆發一發不可收拾;除了防疫外,業者普遍沒有吸收新知、怪罪病原,事實上隱患可能從魚苗時候就存在,部分養殖戶沒有控管環境、注意營養攝取,在健康狀況不穩定又受到環境的變動影響下就容易爆發疫病。如蝦類、甲殼類的病原是常在的,若提前做好防疫並投以足夠營養的飼料,就能提高養殖的效益。
漁電共生的智慧養殖技術
養殖業目前興起智慧養殖技術,結合光電與養殖產業,鄭老師在8年前就有建議相關的作法,從自家的養殖場開始施行,結合智慧養殖技術的養殖場較一般養殖場環境穩定,能夠達成更好的防疫工作。目前系上的「產業化水產養殖實習場」設有自動水質監測系統,系統的總氧數據和備用水車連結,當總氧量低於4 ppm時,備用水車就會啟動,同步監測並節能;溫室系統內的光熱太陽能熱水器可調控池水溫度,學生在水產繁殖溫室實習繁殖蝦子,整體養成率比外面養殖場高一倍。
學校也有承接智慧養殖相關計畫在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代為照顧及維護園區內水族動物展示中心的清淨魚場,並運用循環系統養殖龍膽石斑,利用濁度計感知啟動蛋白質除沫劑,只要設定濁度數值,系統內的水質因廢棄物太多濁度太高時將啟動運轉,排除溶在水中的蛋白質或小顆粒。近來鄭老師實驗室也與光電系統商洽談產學合作計畫機會,協助公司蒐集未來在雲林台西推浮動式光電系統的養殖池相關資料。 記者會合影(照片取自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實際解決社會問題的研究方向
「防疫盡可能不要像學術上嚴謹呆版,不同的場域有不同的做法。」鄭老師提到繁殖場需要嚴謹做法,而養殖場因為面積廣大較容易出現問題,實際應用上老師舉過去的淡水場域防疫計畫為例,採用防鳥網降低疾病傳播。過去魚蝦疫病的擴散效應明顯,疾病徵狀可由浮在岸邊、活動力差等型態判斷,此時鳥類覓食容易,其中像白鷺鷥、夜鷺的鳥類攝食習慣差,即使飽食狀態看到其他食物會將胃中食物吐出繼續進食,不良習慣導致魚蝦病菌更快擴散到其他養殖池。鄭老師研究建議縣政府輔導養殖戶建置防鳥網阻絕鳥類入侵,防鳥網系統因為阻絕疫病傳染成效明顯,減少養殖戶損失,提高活體率,受到甲魚養殖業者注意,也要求漁政單位補助魚場建置防鳥網以達防疫效果。
養殖保健飼料的研發起因於教育部「轉譯農學」計畫帶動國內保健飼料及機能性飼料研究風氣,水產養殖曾研究揚色、增強免疫能力、促進人體健康等功能性飼料,也利用基因改造或生物技術生產相關生技產品,功能豐富多元卻未以養殖戶角度發想,一般飼料業者只要每公斤飼料成本多0.5元,其使用意願就會降低,鄭老師以農業廢棄生物原料替代,在不影響成本的情況下有效提升養殖生物免疫能力及健康狀況,以增加業者接受度。所以添加飼料之保健產品開發,除了產品可發揮「疾病預防勝於治療」之作用外,添加之成本也是重要考量。
鄭老師首先研究大型海藻,「當時日本人研究發現海藻萃取物的功效,而我們的研究發現養殖生物長期使用海藻萃取物會失效,成效最好是在使用後1-2周的時間,尤其是當萃取成分較純的情況就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團隊考量以廢棄物為優先,採用國外有人蒐集做成肥料的「馬尾藻」,發現純萃取物同樣經過太長時間的使用效果就會不好,但連殘渣一起運用則能延長效用時間,目前藻類萃取物應用於石斑魚及蝦類的飼料添加。
同時為解決困擾農民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問題,也嘗試以農產品做實驗,「香蕉價格時常會暴漲暴跌,價格不好就用來做實驗。」然而農產品隨季節、產量、價格變動不定,鄭老師想起老一輩流傳的「失戀吃香蕉皮」的諺語,改用沒人使用的香蕉皮,香蕉皮內含抗憂鬱的成分能夠穩定情緒,經研究顯示萃取物含抗菌效果,不僅能提升魚蝦的免疫系統功能,更有效提高活存率。近來更使用屏東興起耕種的可可果做研究,可可果實僅種子部分經加工後供人食用,其餘約百分之七十的可可果莢,作為廢棄物,處理不善易導致含植物病蟲害,所以鄭老師將可可果莢烘乾後做為飼料添加物使用。
經由研究不同品項、不斷測試實驗,顯示萃取物與殘渣使用,比單獨萃取效果更好更能夠減少環境污染並解決廢棄物問題;同時因使用天然原料研究,降低社會對食安疑慮;而為改善使用時效問題,團隊研發萃取物、殘渣和益生菌結合後投餵養殖生物,效果猶如益生菌與益生源的協同作用,益生源提供益生菌成長過程的養份,發現能有效改善超時抑制的問題。
與系所合作開創新技術
鄭老師與食品科學系邱秋霞老師合作開發益生菌,依照水產養殖飼料添加所需要的特性,分離特殊的菌株添加在飼料內,「有些益生菌甚至可以做水質處理。」飼料添加益生菌後促進養殖生物成長及提升免疫能力效果顯著,但經高溫高壓的製造擠壓成型的過程而導致益生菌失去活性因而無效用,目前大多數水產飼料公司無法做到活菌留存的飼料,水產飼料和畜產飼料的特性不相同,必須經由高壓高溫才能成型。餵食益生菌或免疫刺激物除了能提升免疫系統和增加抗病能力外,也會增強動物抗緊迫的能力尤其是抗低溫能力。
水產養殖系的「水產科技飼料實習厰」使用低溫製程,生產過程較耗費人力,目前雖然無法如一般飼料廠進行規模生產,但具有試量產之規模,實習飼料以優質的原料提供飼料內營養素及益生菌,未來期望能推廣至養殖業者或進行產學合作,成為魚蝦類的保健食品。 鄭文騰教授於光電綠能繁養殖溫室講解(照片取自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實習是培養能力的機會
鄭老師建議學生能夠善用養殖場實習的機會,已有業者提出和系上產學合作,由業者提供種魚、飼料,學校代工繁殖程序,種魚產卵到魚苗孵化後再由業者接回,期望學生透過實習瞭解種魚繁殖的實務經驗,種魚→繁殖→魚苗→養殖,業者運回養殖場後安排參觀讓學生持續了解生長情況,學生可觀摩完整的商業經營模式。
實習雖然能大幅提升學生經驗值,施行卻有難度,「現在的實習課只有兩個鐘頭,礙於現場操作無法精確掌握結束時間,導致超時引來學生抱怨,;另外像是最基本的養殖場工作-環境整理,學生甚至會抱怨是來實習不是清潔的。」養殖場由鄭老師實驗室的碩、博士生帶著學生實習,有些課程內容須利用課外時間完成,只能在群組公告時間和需要的前置作業內容,不能強制學生出席,例如抓蝦工作都是清晨4、5點開始作業,老師同時也要擔保學生安全,通常都是願意學習和有興趣的同學出現,「學生肯學的不多,若是未來能銜接技術和經驗到業界服務,就很值得。」
養殖場的經營現在聘用計畫助理加上實驗室的研究生和大學部實務專題學生協助管理,「學生都知道選我的實驗室不輕鬆,但是只要學生有興趣我就盡量用經費找資源協助他們研究。」在鄭老師的實驗室,無論是繁殖、養殖都能盡情研究,老師負責教導、找資源、協助解決問題給予學生最大的幫助。 鄭文騰教授於校內泰國蝦實習養殖場講解(照片取自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水產養殖的未來和創業的無限可能性
現在的學生缺乏主動積極的態度,對未來的發展除了「不斷講解、勸說、激將法等各種方式催化學生外,最後還是要回歸鼓勵。」水產養殖的出路包括可以參加公職考試、應徵計畫研究助理、任職水產飼料公司之業務、技術服務、飼料配製人員等工作。系上畢業傑出校友陳福欽及莊豐銘就是從全興飼料的業務起步,目前分別擔任全興國際水產股份有限公司的區域總經理(主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與業務副經理,邱泓典擔任飼料配方研發高級助理,負責解決公司全球各分厰飼料配方調配問題。
「水產養殖是年輕人可以獨立創業的產業。」水產養殖業不同於畜產業界大公司獨占的市場,以幾年前龍膽石斑價格好的時候舉例,若有專業知識技術、飼料、水質管理、簡單場地,就可以投入龍膽石斑魚苗養殖。龍膽石斑的養殖密度可達到一般魚類的兩倍,所需面積僅須兩間小型研究室空間和兩個養殖FRP桶,2公分成長到9公分約兩個月的時間,一隻魚苗成本30元,9公分後價格以1公分15-20元計,一萬條龍膽石斑魚苗不用十萬元的飼料,兩個月就可以收獲新鮮人兩年的薪水,目前系上的幾位校友就在佳冬租場養殖,「現在到佳冬都會有業者跟我說哪邊的養殖戶很多都是屏科的學生。」
大企業投資水產養殖鮮少有成功的例子,主要是因為受聘員工皆以上班族的心態從事水產養殖,「水產養殖業最辛苦的地方在於需要全天候看顧,最怕停電、跳電,幾分鐘的時間就決定生死。」能夠靜心觀察水中生態,富有耐心、決心與興趣並願意投入的人就相當適合從事水產養殖業,系上扎實的訓練與實習的經歷,了解產業運作的優勢和充分經驗背景,學生找到環境和機會就勇敢嘗試去做,踏出創業的腳步。 鄭文騰教授獲十大農業專家(照片取自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鄭文騰教授獲十大農業專家(照片取自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鄭文騰老師畢業於屏東農專養殖科,是養殖科第二屆的校友,高中時期確立志向想成為教師的他,聯考以師範大學為目標,卻在填志願時考量興趣和家中自營農場順手填上了屏東農專養殖科當第三志願,卻因此開啟了水產養殖研究之路,超過35年的教職生涯致力於水產養殖界的教學與研究,發表破百篇國際期刊論文、取得多件國內外專利及技術轉移之產學合作案,成為了南部水產養殖界的翹楚,更富有養蝦專家的美名,並在108年獲得全國十大農業專家的殊榮。 鄭文騰教授於十大農業專家記者會上致詞(照片取自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履行並實踐教師之路
「老師跟我們說,三專學生只要努力不會比大學生差。」過去學生普遍有追求大學學歷的迷思,這句話提醒了他,不論做甚麼選擇最重要的是努力,在老師的鼓勵下,專科時期就報考普考,「包括我在內,我們班二年級就有五位同學考上。」
出身鄉下家中經營漁牧農場的鄭文騰老師,父母期望他能脫離辛苦的農業背景,畢業後有份穩定的工作,考上普考往公務員方向努力的鄭老師,並沒有放棄對教職的嚮往,正巧當時教授微生物課程的謝寶全教授和動畜系的劉炳燦教授就是農專畢業後留在學校擔任助教,透過不斷的進修成為教授的最佳例子,為此鄭老師努力提高成績,期望老師注意到表現,拼一個擔任助教的機會,「當年養殖科才第二屆,感覺機會更大!」
鄭老師笑說「我都說我是第四名畢業的,拿不到前三我就換個方向,成為第一個考上高考的學生,老師一定會找我回學校!」當年養殖科有十幾位學生考上普考,尚未出現高考合格的學生,鄭老師在當兵期間準備高考,最後如願在兵期第二年就考上,成為養殖科第一個高考上榜的學生,獲得老師推薦並留在學校擔任助教一職,助教期間仍不斷進修,申請到台大及海大進修,最終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到母校任教。 水產養殖防疫觀念的建置
台灣水產養殖剛起步時放養魚苗價格高,但民國84年後出現市場價格比成本還低的現象,因為大環境的改變和從事水產養殖的人口增加,使台灣水產養殖密度增加,密度越高也就表示病菌擴散越快,後續就出現很多養殖失敗的案例。實際上台灣水產養殖的經營模式是以量取勝,並不是走向精緻化養殖。隨著研究技術改良和資訊進步,實際吸收並應用在養殖技術上的業者僅佔少數,「我們外出講習的時候經常碰到業者不熱衷講習課程,一場講習下來有用的或許只有幾句話,很多業者沒辦法吸收並應用在技術上。」
農業有基本防疫觀念並採取預防措施,水產養殖卻缺乏防疫概念,僅有少數業者進行防疫作業,業者常因養殖面積大使用器材不便少有措施,導致疾病爆發一發不可收拾;除了防疫外,業者普遍沒有吸收新知、怪罪病原,事實上隱患可能從魚苗時候就存在,部分養殖戶沒有控管環境、注意營養攝取,在健康狀況不穩定又受到環境的變動影響下就容易爆發疫病。如蝦類、甲殼類的病原是常在的,若提前做好防疫並投以足夠營養的飼料,就能提高養殖的效益。
漁電共生的智慧養殖技術
養殖業目前興起智慧養殖技術,結合光電與養殖產業,鄭老師在8年前就有建議相關的作法,從自家的養殖場開始施行,結合智慧養殖技術的養殖場較一般養殖場環境穩定,能夠達成更好的防疫工作。目前系上的「產業化水產養殖實習場」設有自動水質監測系統,系統的總氧數據和備用水車連結,當總氧量低於4 ppm時,備用水車就會啟動,同步監測並節能;溫室系統內的光熱太陽能熱水器可調控池水溫度,學生在水產繁殖溫室實習繁殖蝦子,整體養成率比外面養殖場高一倍。
學校也有承接智慧養殖相關計畫在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代為照顧及維護園區內水族動物展示中心的清淨魚場,並運用循環系統養殖龍膽石斑,利用濁度計感知啟動蛋白質除沫劑,只要設定濁度數值,系統內的水質因廢棄物太多濁度太高時將啟動運轉,排除溶在水中的蛋白質或小顆粒。近來鄭老師實驗室也與光電系統商洽談產學合作計畫機會,協助公司蒐集未來在雲林台西推浮動式光電系統的養殖池相關資料。 記者會合影(照片取自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實際解決社會問題的研究方向
「防疫盡可能不要像學術上嚴謹呆版,不同的場域有不同的做法。」鄭老師提到繁殖場需要嚴謹做法,而養殖場因為面積廣大較容易出現問題,實際應用上老師舉過去的淡水場域防疫計畫為例,採用防鳥網降低疾病傳播。過去魚蝦疫病的擴散效應明顯,疾病徵狀可由浮在岸邊、活動力差等型態判斷,此時鳥類覓食容易,其中像白鷺鷥、夜鷺的鳥類攝食習慣差,即使飽食狀態看到其他食物會將胃中食物吐出繼續進食,不良習慣導致魚蝦病菌更快擴散到其他養殖池。鄭老師研究建議縣政府輔導養殖戶建置防鳥網阻絕鳥類入侵,防鳥網系統因為阻絕疫病傳染成效明顯,減少養殖戶損失,提高活體率,受到甲魚養殖業者注意,也要求漁政單位補助魚場建置防鳥網以達防疫效果。
養殖保健飼料的研發起因於教育部「轉譯農學」計畫帶動國內保健飼料及機能性飼料研究風氣,水產養殖曾研究揚色、增強免疫能力、促進人體健康等功能性飼料,也利用基因改造或生物技術生產相關生技產品,功能豐富多元卻未以養殖戶角度發想,一般飼料業者只要每公斤飼料成本多0.5元,其使用意願就會降低,鄭老師以農業廢棄生物原料替代,在不影響成本的情況下有效提升養殖生物免疫能力及健康狀況,以增加業者接受度。所以添加飼料之保健產品開發,除了產品可發揮「疾病預防勝於治療」之作用外,添加之成本也是重要考量。
鄭老師首先研究大型海藻,「當時日本人研究發現海藻萃取物的功效,而我們的研究發現養殖生物長期使用海藻萃取物會失效,成效最好是在使用後1-2周的時間,尤其是當萃取成分較純的情況就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團隊考量以廢棄物為優先,採用國外有人蒐集做成肥料的「馬尾藻」,發現純萃取物同樣經過太長時間的使用效果就會不好,但連殘渣一起運用則能延長效用時間,目前藻類萃取物應用於石斑魚及蝦類的飼料添加。
同時為解決困擾農民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問題,也嘗試以農產品做實驗,「香蕉價格時常會暴漲暴跌,價格不好就用來做實驗。」然而農產品隨季節、產量、價格變動不定,鄭老師想起老一輩流傳的「失戀吃香蕉皮」的諺語,改用沒人使用的香蕉皮,香蕉皮內含抗憂鬱的成分能夠穩定情緒,經研究顯示萃取物含抗菌效果,不僅能提升魚蝦的免疫系統功能,更有效提高活存率。近來更使用屏東興起耕種的可可果做研究,可可果實僅種子部分經加工後供人食用,其餘約百分之七十的可可果莢,作為廢棄物,處理不善易導致含植物病蟲害,所以鄭老師將可可果莢烘乾後做為飼料添加物使用。
經由研究不同品項、不斷測試實驗,顯示萃取物與殘渣使用,比單獨萃取效果更好更能夠減少環境污染並解決廢棄物問題;同時因使用天然原料研究,降低社會對食安疑慮;而為改善使用時效問題,團隊研發萃取物、殘渣和益生菌結合後投餵養殖生物,效果猶如益生菌與益生源的協同作用,益生源提供益生菌成長過程的養份,發現能有效改善超時抑制的問題。
與系所合作開創新技術
鄭老師與食品科學系邱秋霞老師合作開發益生菌,依照水產養殖飼料添加所需要的特性,分離特殊的菌株添加在飼料內,「有些益生菌甚至可以做水質處理。」飼料添加益生菌後促進養殖生物成長及提升免疫能力效果顯著,但經高溫高壓的製造擠壓成型的過程而導致益生菌失去活性因而無效用,目前大多數水產飼料公司無法做到活菌留存的飼料,水產飼料和畜產飼料的特性不相同,必須經由高壓高溫才能成型。餵食益生菌或免疫刺激物除了能提升免疫系統和增加抗病能力外,也會增強動物抗緊迫的能力尤其是抗低溫能力。
水產養殖系的「水產科技飼料實習厰」使用低溫製程,生產過程較耗費人力,目前雖然無法如一般飼料廠進行規模生產,但具有試量產之規模,實習飼料以優質的原料提供飼料內營養素及益生菌,未來期望能推廣至養殖業者或進行產學合作,成為魚蝦類的保健食品。 鄭文騰教授於光電綠能繁養殖溫室講解(照片取自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實習是培養能力的機會
鄭老師建議學生能夠善用養殖場實習的機會,已有業者提出和系上產學合作,由業者提供種魚、飼料,學校代工繁殖程序,種魚產卵到魚苗孵化後再由業者接回,期望學生透過實習瞭解種魚繁殖的實務經驗,種魚→繁殖→魚苗→養殖,業者運回養殖場後安排參觀讓學生持續了解生長情況,學生可觀摩完整的商業經營模式。
實習雖然能大幅提升學生經驗值,施行卻有難度,「現在的實習課只有兩個鐘頭,礙於現場操作無法精確掌握結束時間,導致超時引來學生抱怨,;另外像是最基本的養殖場工作-環境整理,學生甚至會抱怨是來實習不是清潔的。」養殖場由鄭老師實驗室的碩、博士生帶著學生實習,有些課程內容須利用課外時間完成,只能在群組公告時間和需要的前置作業內容,不能強制學生出席,例如抓蝦工作都是清晨4、5點開始作業,老師同時也要擔保學生安全,通常都是願意學習和有興趣的同學出現,「學生肯學的不多,若是未來能銜接技術和經驗到業界服務,就很值得。」
養殖場的經營現在聘用計畫助理加上實驗室的研究生和大學部實務專題學生協助管理,「學生都知道選我的實驗室不輕鬆,但是只要學生有興趣我就盡量用經費找資源協助他們研究。」在鄭老師的實驗室,無論是繁殖、養殖都能盡情研究,老師負責教導、找資源、協助解決問題給予學生最大的幫助。 鄭文騰教授於校內泰國蝦實習養殖場講解(照片取自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水產養殖的未來和創業的無限可能性
現在的學生缺乏主動積極的態度,對未來的發展除了「不斷講解、勸說、激將法等各種方式催化學生外,最後還是要回歸鼓勵。」水產養殖的出路包括可以參加公職考試、應徵計畫研究助理、任職水產飼料公司之業務、技術服務、飼料配製人員等工作。系上畢業傑出校友陳福欽及莊豐銘就是從全興飼料的業務起步,目前分別擔任全興國際水產股份有限公司的區域總經理(主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與業務副經理,邱泓典擔任飼料配方研發高級助理,負責解決公司全球各分厰飼料配方調配問題。
「水產養殖是年輕人可以獨立創業的產業。」水產養殖業不同於畜產業界大公司獨占的市場,以幾年前龍膽石斑價格好的時候舉例,若有專業知識技術、飼料、水質管理、簡單場地,就可以投入龍膽石斑魚苗養殖。龍膽石斑的養殖密度可達到一般魚類的兩倍,所需面積僅須兩間小型研究室空間和兩個養殖FRP桶,2公分成長到9公分約兩個月的時間,一隻魚苗成本30元,9公分後價格以1公分15-20元計,一萬條龍膽石斑魚苗不用十萬元的飼料,兩個月就可以收獲新鮮人兩年的薪水,目前系上的幾位校友就在佳冬租場養殖,「現在到佳冬都會有業者跟我說哪邊的養殖戶很多都是屏科的學生。」
大企業投資水產養殖鮮少有成功的例子,主要是因為受聘員工皆以上班族的心態從事水產養殖,「水產養殖業最辛苦的地方在於需要全天候看顧,最怕停電、跳電,幾分鐘的時間就決定生死。」能夠靜心觀察水中生態,富有耐心、決心與興趣並願意投入的人就相當適合從事水產養殖業,系上扎實的訓練與實習的經歷,了解產業運作的優勢和充分經驗背景,學生找到環境和機會就勇敢嘗試去做,踏出創業的腳步。 鄭文騰教授獲十大農業專家(照片取自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鄭文騰教授獲十大農業專家(照片取自國立屏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