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傑出校友  >  歷屆傑出校友

校友專訪

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系列專訪 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孫元勳教授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創立於1924年,孕育出無數成就傑出及表現卓越之成功校友,教學品質及研究成果廣受各界讚揚並屢獲國際認證,不凡的亮麗表現歸功於幕後推手--強大師資的支持,堅強的教師陣容屢獲國家級獎項肯定,教職員生攜手打造耀眼的南臺灣學府。校友服務中心為記錄專家成就,特別邀請教授進行專訪,為充滿學術能量的屏科記錄最輝煌的一頁。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野放小茄子紀錄-照片取自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粉絲專頁

近幾個月最熱門的話題「小茄子今天飛到哪裡了?」,您沒有聽錯,由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救援並照護的黑鳶「小茄子」在今年4月底進行野放,飛越中央山脈後往大陸持續飛行,被鳥友拍攝到後在生態界掀起熱議,不僅證實了台灣黑鳶候鳥族群的存在,更刷新了過去多項歷史紀錄。由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所孫元勳老師帶領的鳥類生態研究室,致力於將科學知識運用在鳥類保育,達到人鳥和平共榮的願景。近期更以「農民好福鷹—以猛禽做為友善農業的指標」獲得第一屆遠見雜誌-USR大學社會責任獎生態共好組楷模獎。小小的鳥店開啟了台灣鳥類研究的先驅,孫元勳教授是目前學界少數的鳥類專家,對鳥類的熱情讓他一頭栽進野外研究,不僅是對鳥類的專研,更進一步探討動物與文化的連結,率領學生發展生態農業,打造鳥類與人類共存的繁榮社會。
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孫元勳教授(中)林惠珊研究員(右)洪孝宇研究員(左) 照片取自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粉絲專頁

野外探索開啟學術研究道路
踏進孫老師研究室前,大大的「鳥店」兩個字掛在研究室門口,木材、鳥類照片和滿滿的森林氣息讓人感受到一股自然的呼喚。「我從小就喜歡到野外探索,做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像釣青蛙、爬檳榔樹找麻雀巢這些事都做過。」從小就熱愛野外的孫老師經常到戶外探索,直到國、高中時期看到國外的動物星球頻道後更是直接觸及了人生的按鈕,憧憬那些工作人員在野外與動物共事的工作,對動物的熱愛轉化為自己的讀書動力努力報考動物相關科系,最後到了能接觸到動物的森林系就讀。但過去的森林系有關野生動物的課程很少,卻沒有因此削減他對動物的熱愛,因緣際會下參與了東海大學的賞鳥社。「我在大三的時候買了人生的第一本鳥書,我還記得價格是800元,很貴!但是那本書看了就很開心。」孫老師看著鳥書開始分辨曾經出現在家裡附近那些熟悉卻不知道名字的鳥類,從書上得知台灣也有鴛鴦的存在,那個過去只出現在中國古代傳說的鳥類,真實的存在於台灣高山湖泊。

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在台師大生物系王穎教授的研究室擔任研究助理,王穎教授主要研究梅花鹿復育、山產店調查和溪鳥研究,孫老師則是負責鳥類研究,「我的養成教育可以說是在研究助理時期培育,森林系四年的課程對我的工作也很有幫助,野生動物生活在森林內,有關伐木、育苗、修枝等作業和野生動物息息相關,每個動作會產出不同結果,就會有不同的生物出現。」工作期間與其他研究助理交流下,刺激了孫老師繼續學術研究並出外闖蕩的想法,旋即付諸行動著手準備留學資料,前往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漢波特分校野生動物管理學系求學,碩士論文是研究台灣不同檜木林演替的過程中鳥類群聚組成的變化。完成論文取得碩士資格後,短暫的回到研究室工作,同時再度著手準備留學資料飛往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野生動物及魚類科學系攻讀博士,同樣地,孫老師以台灣的鳥類為題材,並開始新方向專研高挑戰性的猛禽類-黃魚鴞,一種神秘又稀有的貓頭鷹,和一般居住在陸地上的貓頭鷹不同,居住在溪流邊以魚蝦貝類、青蛙等為主食,「論文主題確定後,一位鳥界前輩跟我說這樣很冒險,有可能畢不了業,但是我想闖出不同的成就,同時也砥礪自己,不成功便成仁。」
有著巧妙機緣的鴛鴦與黃魚鴞研究

取得博士學位後,孫老師想在家鄉屏東就近找工作,恰巧學校正由屏東技術學院改制成科技大學,踏入學校時同時也見證了屏科大蓬勃發展的歷程。民國87年進入屏東技術學院野生動物保護技術系,至此開始了教職生涯及稀有鳥類生態研究。進入屏科第一個計劃就是在大學時期從圖鑑上讀到的野生鴛鴦研究,過去擔任研究助理時期因為國科會的計畫曾經接觸過,與鴛鴦有著相當特別的緣分,當時由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出合作計畫拍攝紀錄影片「雪霸的鴛鴦奇緣」及七家灣溪鴛鴦族群生態系列研究,途中意外發現了黃魚鴞的蹤跡,在鴛鴦計畫完成後再度投身稀有猛禽的研究,與熟悉的老朋友再續前緣。

「老朋友」的出現讓孫老師燃起了研究的熱情,花費了數年時間了解在當地研究的可能性後,終於等到機會來臨向學生提議以武陵農場當據點的黃魚鴞研究,「研究黃魚鴞光有興趣還不夠,還需要耐心。」研究過程中困難重重,一開始的繫放和捕捉都不順利,中間過程都處在摸索階段,過去孫老師在博士班時期的研究的黃魚鴞出沒於養鱒場,可以大略預測出現時間和地點,設置陷阱耐心等候;相較野外開放環境,捕捉困難度更高,幾個研究生決定放棄黃魚鴞深入研究,改往分布與概況的分析。研究最大的問題在於地點與學校距離遙遠,單趟通勤至少6、7個鐘頭,加上一個月僅能利用幾天的時間,捕捉的機會更渺茫,引誘工作耗時,一旦產生空窗期錯過佈餌時間又功虧一簣,呈現惡性循環。孫老師建議學生長時間的守候才能完整研究環節。
孫元勳老師介紹 暗夜謎禽黃魚鴞一書

其中一位研究生汪辰寧聽了孫老師的建議,決定休學待在武陵農場,鼓勵自己沒成功就不刮鬍子,「我印象很深,八月的某一天凌晨兩點,接到學生的電話“老師,捉到了!”激動的聲音傳來睡意全消!」而後的研究繫放順利,同時也拍攝到了黃魚鴞的生活紀錄,追蹤到母鳥孵育的情形,於是雪霸國家公園再度與孫老師合作拍攝相關影片、撰寫專書「暗夜迷禽-黃魚鴞」,提供國家公園專業諮詢與調查。

改善生態議題從人類文化著手的熊鷹研究
孫元勳老師介紹 熊鷹羽毛

孫老師在2003年開始接觸到熊鷹,起因於政府和部落意識到熊鷹數量越來越少,林務局請孫老師協助開課,辦理短期就業希望工程,讓部落的獵人們認識熊鷹、了解特性後,政府再委請獵人上山調查,結合民間與學術合作了解熊鷹生態。孫老師提到熊鷹研究和早期單純野外調查工作不同,牽涉到文化層面,尤其熊鷹和台灣南部原住民族-魯凱族、排灣族有深厚的文化連結,結合了生態、文化與人文三種層面。

熊鷹數量的驟減除了環境變遷,更多源自部落對羽毛的需求提昇,進而助長的獵捕行為。熊鷹羽毛的使用可能與其特殊的三角斑紋類似百步蛇紋路有關,原住民傳說中百步蛇是部落的守護神,是部落宗長才能有的裝飾紋路,因熊鷹羽毛類似的花紋,也有傳說百步蛇長大後會化成熊鷹在天上飛,因此傳統部落領袖慣以熊鷹羽毛裝飾,孫老師針對取得羽毛的方式、使用的文化、變遷研究、保育生態進行探究。

隨著時代推移,部落傳統規範式微,大小活動佩戴珍稀羽毛漸不分身分階級,傳統文化走樣讓羽毛的需求量增長,連帶價格高漲,獵人蠢蠢欲動。除了環境棲地的破壞,更受到社會變遷、外來政權的影響,過去透過身分規範和傳統禁忌維護的熊鷹平衡生態遭受到破壞,西方民主選舉與宗教信仰進駐部落,傳統信仰的瓦解和不同文化帶來的影響讓熊鷹生存更加艱難。
仿製熊鷹羽毛 一般人難以判斷

為了扭轉熊鷹的生存困境,孫老師開始推動「仿真熊鷹羽毛繪製工作坊」,以火雞、鵝的白色羽毛染製替代真正的熊鷹羽毛。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染製技術,經數年的嘗試與改進,終於能用拼接、染製等細膩技巧製作出仿製羽毛藝術品,成品吸引了許多民眾詢問表示收藏意願,因目前熊鷹羽毛黑市價錢高得令人咋舌(一組兩隻動輒超過五萬元),數量稀少、收藏更不易。工作坊的辦理受到熱烈迴響,今年已邁入第三年,辦理活動都吸引不少年輕族人參加,不僅是為熊鷹的生態努力,同時也是為部落文藝發展開拓道路,除了部落傳統活動替代使用外,更是最佳的文化工藝品。

回想最初推動時期,孫老師在部落進行訪談調查有關仿製羽毛接受與配戴的意願,近八成部落居民表示反對(那時仿羽尚未問世),因為羽毛在部落是具有代表性象徵,是文化的傳承;推動迄今,再次調查約有一半的居民願意接受在某些場合的使用;年輕一代的頭目因為從小教育環境中動物保育觀念的建立,相較老一輩接受度較高。迄今正反兩方的聲音依然存在,尊重文化、保育生態各有立場,孫老師說「換個角度思考,傳統文化演化至今不斷順應環境、法規進行調整,不斷融合,如:山豬牙、琉璃珠等文化都出現複製品成為部落展示工藝品,成為時代潮流、友善熊鷹的頭目又何嘗不可,更可展現不同世代的驕傲。」
黑市上的熊鷹羽毛價格極高

孫老師的研究團隊更著手調查台灣各地圈養熊鷹的機關,如:動物園、特色中心、鳥會等地點,製作「熊鷹羽毛庫房」網站,集中羽毛庫存,希望借鏡美國國家雕類庫儲室( National Eagle Repository)的做法,由政府協助蒐集羽毛庫存,管控羽毛流向並擬定熊鷹羽毛的申請資格,採用家族、部落協會等具有資格之族人公文申請制,將羽毛植入晶片控管,保障申請人權力並證明合格身分,盡可能阻絕地下交易行為以減少獵殺行為。
孫元勳老師介紹仿製熊鷹羽毛工藝品

志同道合的鳥類生態研究室夥伴是最堅強的後盾
鳥類生態研究室的助理都是跟隨老師已久的研究學生,挑選學生的標準除了興趣外,更要經過研究室的嚴格訓練,才能讓研究室的計畫與運作順利推行。孫老師會留下有意願的學生,像是目前執行黑鳶計畫的助理都是以前的研究生,除了研究和計畫外老師也鼓勵他們把握機會持續進修。

猛禽研究所需經費高昂,數量稀少、補助管道有限,成果若未顯現經費申請也相對困難,為維持研究孫老師承接其他調查計畫,如防檢局的監測計畫,協助監測田間害鼠數量與用藥,觀察是否對台灣農業生態造成影響。也因為研究團隊的堅強實力與研究成果,讓許多單位都請老師協助研究調查,近幾年研究室助理經驗越趨成熟,與孫老師默契愈高,協助分析資料、撰寫報告、執行計畫及研究上更有效率。

孕育出「老鷹紅豆」 成為最佳友善農作品牌
2015年的紀錄片「老鷹想飛」描述黑鳶因農民濫用田間農藥及鼠藥,造成黑鳶誤食毒物死亡的生態問題,吸引全台關注更成為國中小生態教材,提醒國人永續保育觀念,更以生態防治法催生出結合環境生態保育、保障農友收入的在地品牌「老鷹紅豆」。過去少數農友為了作物產量使用農藥毒殺鳥類及老鼠,雖然黑翅鳶並非直接危害農田的主要角色,卻因誤食被毒殺鳥類、老鼠的屍體中毒成為受害者,間接危害到黑翅鳶生態。防檢局雖然停止提供了每年公發的鼠藥,經孫老師研究團隊持續訪查民間施藥的情況,發現施藥量依然超出政府建議指標。綜觀歐美各國,鼠藥問題依然存在,現今仍沒有立即的環保鼠藥避免次級中毒的影響,政府只能呼籲嚴格使用,並規範鼠藥施作需由專業人員或專門清潔公司操作;規定鼠藥施放的地點,禁止亂放被其他生物誤食;盡快處理食藥後的生物,避免暴露在外。
全台最大的老鷹紅豆食農教育-照片取自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粉絲專頁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為了替老鷹發聲,透過縣政府及農會協助,並與願意進行紅豆友善農作的農民合作,改以機械播種耕種,不使用落葉劑使其自然熟成,雖然風險高也增加耕作成本,但是企業看見了農民的努力,認可友善環境的做法決定簽約契作成為農家與老鷹的強力後盾,在企業、農家、政府三方合作下,產出讓消費者信賴的「老鷹紅豆」品牌,讓老鷹成為最佳代言人,倡導永續生態的維護,讓越來越多人看見並加入友善農業行列。

率「鳥類生態研究室」再度打造「黑翅鳶米」
黑鳶棲架的想法來自一位以色列鳥類學老教授推廣建造木頭巢箱讓倉鴞居住,倉鴞是一種生活在廣闊平原、農地的貓頭鷹,平常棲息在樹洞、穀倉縫隙,倉鴞捕鼠的基礎概念就是在農田附近樹上架設巢箱吸引貓頭鷹入住繁殖協助捕鼠,他特別到歐洲、東南亞地區推廣倉鴞捕鼠的做法,減少老鼠藥的使用。尤其東南亞部分國家多砍伐原始森林種植油棕經濟作物,因農地面積大、種植密度低,野草叢生讓老鼠可恣意奔走,甚至猖狂上樹啃食,農民不堪其擾只能施放大量老鼠藥。
黑翅鳶米商品照 照片取自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孫老師試想在台灣施行的可能性,最適合的選角如:草鴞、領角鴞及黑翅鳶等專食老鼠和昆蟲物種之猛禽,再來則是架設巢箱的可能性,最後則是改善工作環境。孫老師從一篇撰寫馬來西亞架設竹竿棲枝收集黑翅鳶食繭的文章獲得靈感,前往竹子工廠訂製棲架並讓學生在學校附近的鳳梨田架設,觀測黑翅鳶的獵捕行動,黑翅鳶捕捉獵物相當耗力,滯空後再俯衝抓捕,失敗後再重新升空等候,研究團隊試想如果能增加休息或停留的地方,就能延長獵捕動作,增加停駐的時間,團隊發現棲架裝設後黑翅鳶一天增加約10分鐘的逗留獵食時間。於是研究室開始在全台示範推廣,架設攝像機觀察並紀錄,成果展現後與台中霧峰農會合作,再度打造繼「老鷹紅豆」後的友善農作品牌「黑翅鳶米」。

推廣用藥安全及習慣的改變 是為了生態與下一代的環境
從教育的角度推行改變用藥習慣有困難度,一則無誘因獎勵,二則無立即成效及不確定性,有一定的風險,農家又需要提高時間與心力成本,但回頭觀望農業的發展,70年前的人類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不如回歸早期自然原始的耕作模式,如:設置陷阱、棲枝、鼠籠等自然方式,由政府補助農民購入,回復農田健康與生產力。

環境的改變除了影響黑鳶生態環境,連帶的老鼠天敵生態也遭受影響,像是石虎及無毒蛇類,早期台灣石虎數量繁多,形成自然的農地免疫力,展現經濟價值後成為了人類的盤中飧及裝飾品;田間的無毒蛇類也是過度捕捉販售,危害目標的天敵減少,導致農民越來越依賴現代化學藥劑,如果能提升農地免疫力就不需要過度投藥。「世間萬物都是陰陽兩面。」化學藥劑有效卻有後遺症,要如何增強農地抵抗力、讓農地更健康、減少使用劇毒農藥等都是需要審慎思考並研究推行的未來難題。

孫老師長期與動植物防疫檢驗局合作計畫監測老鼠,鳥類生態研究室走訪南部農田將獲得的數據資料上呈防檢局,以便鼠藥相關政策制訂,遺憾的是現階段還無法斷絕鼠藥的使用,因為沒有相應的替代品。「現在有單位初步研發對環境友善、不殘留的環保鼠藥,目前仍在構想研發階段,但是環保鼠藥是未來的全球趨勢。」孫老師提到第一代的鼠藥已顯現抗藥性了,二、三代的鼠藥改良後毒性更高,現在台灣主要使用抗凝血劑的鼠藥,食用後會產生出血症狀,也是黑鳶中毒死亡的主因。

發揮技職教育精神 所學實際應用
孫老師目前承接了風力發電相關計畫研究,「過去接觸氣象雷達沒有預想到能應用在未來風力發電,技職校院推動的研究和知識要能實際應用於社會,不單只是發表數據及研究,尤其網絡的發達,媒體及大眾會更加嚴格檢視學界能量。」風力發電和許多產業有關聯,如:鋼纜、水下焊接等專門技術及產業,水下電焊需要同時具有淺水執照跟電銲執照,具有相關專業技術與不錯的英文能力,薪資絕對超越一般大學新鮮人,專業就是你的實力。孫老師建議大專校院的課程可以隨政策及產業發展調整,重新檢視課程的架構,增加對就業的幫助,有些中部大學看到未來商機調整課程,如:電銲班、潛水班等課程,國外廠商也會先到台灣遴選人才與培訓,外商投資需要資金調度借貸,人才上手和完工越快都能有效提高收益。

孫老師的團隊受青睞是因為能夠識別海鳥和陸鳥種類,因此研究室訓練學生的方式也開始思考課程方向的調整,希望讓學生修課後能具備專業能力成為就業保障。「外國廠商也會請我提供顧問人才,外商調派人才的差旅、程序費用成本太高,只要有專業和英語溝通能力,公司經理直接開出5、6萬的薪資都不是問題。」孫老師說英文真的很重要,這是國外企業首要標準,科技大學的課程除了實作,更要強化英文對話。「現在的教育從小就注重英文能力,更要加強聽說的能力,不能只追求分數,實際溝通才是重點。」像是國際企業Google、Facebook等在台灣設大數據中心,就能知道英文的重要性。
邁入退休生涯 持續關注生態議題貢獻所長
孫老師預計四年後邁向退休生活,但是對動物熱愛的他將會持續關心並協助研究,手邊也尚有風力發電相關計畫在進行中,政府目前推動綠色能源發展,期望能在2025年讓綠能比例達20%,台灣早期的離岸風電在近海陸地發展,現因海邊腹地小易影響居民,改向海上進行,秋冬的台灣海峽是非常良好的風場,加上水域淺易開發,幾年前公司與孫老師聯繫,希望能進行產學合作完成環保署的環評案,由於該公司提供的資料有限、數據缺乏代表性,需要借重孫老師專長補充相關資料。而孫老師2003年在研究中使用雷達觀測赤腹鷹、灰面鵟鷹的過境遷徙,除了是個人興趣外,更因為想了解雷達能夠觀測的項目,透過雷達將獲得夜間無法觀察到的現象,使用在猛禽研究上是一大利器。

因風力發電預計達到的產值超過千億,還能創造可觀的工作機會,將台灣提升至亞太營運中心的地位,政府希望歐洲國家能將離岸風電的技術攜入台灣並設廠,亞洲的離岸風電發展將成為趨勢。加上歐美國際龍頭企業的進駐,如Google、Facebook等在台設置大數據中心並要求使用綠電,綠能的使用接受度提高就是未來的契機,綠電不僅能解決缺電問題,同時吸引外商進駐成為新商機。

除了經濟的獲益,更期望綠電能緩解秋冬季嚴重的空氣汙染,回歸風力發電產生的生態問題,最主要就是在機具運作時的撞鳥意外以及基底打樁時震波影響的海洋生態,孫老師負責協助評估機台架設後對候鳥生態的衝擊及影響。目前預計每一個風機年限大概20年,每個風場每年都需要做鳥類觀測及雷達的監測報告,「十多年前用於研究的雷達觀測搭配綠能的發展再次派上用場了!」網絡媒體愈加發達的現今,資料觸手可及,若有反彈聲浪就需要蒐集更多的資料與數據交由政府評估,但無論是反對或是支持,這些發展都是為下一代的考量,如何取其平衡達到雙贏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https://www.facebook.com/iwcraptor/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https://wp.npust.edu.tw/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