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傑出校友 > 歷屆傑出校友
校友專訪
林志遠、葉珈良 突破難關,突破自我,那會成為生命的歷程
葉珈良-畢業系級:森林系97年畢業;林志遠-畢業系級:森林系96年畢業
創業因緣的起源
現代生活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尤其利用休閒旅遊的方式來提升,生態旅遊就是其中一種方式,它是個新興行業,對注重生活品質的現代人而言,是個不錯的旅遊選項。林志遠校友與葉珈良校友兩人從在學時的同學關係到合夥創業的夥伴關係,共同在生態旅遊創業、闖天下!從研究生時期就接觸生態旅遊相關業務,而後創業、成立公司,起初是協助社區生態活化,推廣生態旅遊相關活動,在長期與社區居民的合作下,與社區居民相處久了就如同家人一般的感情。他們表示,當初創立公司是因為覺得生態旅遊有未來性,且放不下長期合作的社區伙伴,加上當時負責生態社區發展的陳美惠教授希望有年輕人可以接續、傳承,因此,踏入職場之際,就集體思考創業、設立公司,從公司角度經營社區與在地產業,不僅可以兼顧社區伙伴,更可以擴展生態旅遊的理念與推廣在地資源豐富,落實在地社區活化的理念。這就是緣起不滅的因緣起源。
對自然環境有如此珍惜的心,其實早就有蛛絲馬跡可循,像葉校友在以前就對自然就很有興趣,一路從高職到大學,又考上森林系,就這樣一路對這種自然環境就是喜歡,所以才會選擇這樣的科系。因為本身喜歡自然環境、接觸生態環境,因此,大一就加入鳥社,開始跟生態環境有了更進一步的接觸,這是葉校友與生態環境的緣由。
而林校友卻是誤打誤撞,闖進了生態環境的領域,在大學時期因為鳥社社長是班上的同學,當時社長詢問是否要加入鳥社?之後才加入社團,就跟生態環境搭起了橋樑,這是林校友與現今生態旅遊結識的起源。
經營的二三事
先前從事協助角色,而今是經營者的角色,無論對林校友或葉校友來說都是新考驗、新挑戰!從兩位校友侃侃而談他們從創業至今的經營歷程,葉校友表示,社區工作內容差異不大,主要就是輔導社區,協助並輔導社區解決問題,大部分協調社區跟公部門之間的問題,或是有一些工作內容要做修正,這是公司成員都會做的事情。他表示,所輔導的各個社區,其發展不盡相同;根據社區本質及特性做發展,例如龍水社區,因為它比較偏向農村型的類型,因此,發展方向比較偏向農村特色方面的發展;在里德社區的發展,因比較偏向那種山上、溪流那部分的生態,因此是以溪流生態為主的發展,另外,各社區有依時節的社區活動。
許多產品都有週期或時節淡旺之分,旅遊業也有淡旺時節之時,葉校友表示,旺季大多以墾丁地區為主要旅遊區域,且多為國人,其主要旺季在暑假期間,因此也影響到墾丁周邊社區旅遊的淡旺季。現今許多人會想遊玩不一樣的旅遊方式,生態旅遊就是其一,因此,在寒暑假期間,對生態旅遊而言,就是旺季,但離墾丁越遠的鄉下就會慢慢越來越淡,呈現波浪狀的經營週期。
林校友表示,各社區有季節時月的特色活動,例如龍水活動是5月,里德是10月,接下來11、12月又有其他的社區活動,無論哪個社區的活動在這方面一整年都有,對經營者而言,淡季就是處理社區相關事務的時候,亦即旺季遊客多,就處理遊客事務;淡季時,要協助並輔導社區夥伴做培訓或支援外務、或處理公司內部的業務,應該說整年都有很多事情要做。
以現在看未來目標,他們表示,各區域的發展大多依產業本身特性或遊客量來觀察,社區里民之間彼此會互相合作配合,各社區的想法都會不同,同時也有在地公務機關的協助,很積極協助在地產業,像手工皂,就慢慢培養在地文創,如龍水社區有一些作物,像芝麻、小米等在地作物,而經營的角色是輔導社區製作產品、文創商品,每個社區產品走向都不一樣,有些偏向自己特色工藝或遊程。每個社區都有一個目標,但都希望能讓社區形成一個自主經營的模式,而經營的目標之一就是社區能永續經營!
進一步表示,社區之間是合作夥伴,經營這些困難度不大,但在經營人的部分就是態度的問題。學習態度剛開始會興沖沖的想要做,到後來在做同樣的事情時,熱忱難免會冷卻一些,大約一段時日後,興趣削減,又得想辦法引起社區里民的興趣與熱忱,因此,每個營運模式就是要讓新的夥伴進來,讓大家一起投入開會、投入巨大的公司,也就表示,每一年都會有新夥伴加入,每年大家一起互相磨合,共創永續的未來。
對於未來,他們有一些想法,就是發展文創!因為,文創本身有它的一些障礙與限制,文創也是經營的重點之一,透過文創或在地特產的文化與生態區的衍生,這個部分仍會持續開發,持續協助在地如何經營特產做提升,建立地方產業也是經營存在的價值。
葉校友與林校友對於公司營運的方向與方針有共識,他們有自己一套經營模式及步調,這是也他們多年來所磨練出來的經驗,所得到的心得,發展出一種屬於他們自己的經營方程式。
實務是理論的實現
持續經營社區活動必須要像兩位校友,除了是自己的興趣外,他們表示,興趣是起點,更要有堅持的態度才能在這個行業走下去,要抱持著理想與抱負,這都是成功者的特質,尤其大學期間並沒有真正培養成此特質,而是真正到了研究所追隨陳美惠教授學習之後才有了開始。也認為,在大學期間是學許多專業或學科的基礎,進入研究所後是培養做事態度,這一點,陳教授影響他們很深。
兩位校友表示,陳教授的課是比較實務導向,例如,她會帶我們實際去挖社區生態池,到社區規劃生態池,分成小組去執行,老師會比較實務導向,因此,在大三修陳教授的課程時,透過實務會學到很多需要分配工作,將自己所學應用在實務上,非空泛理論,而是真正將包含所學的投入在社區協助的實際面。
堅持與突破
也許,創業唯艱,但守成更不易,走向這條路線就是要得到很多支持才有辦法這樣支撐下去,要有夥伴之間的支持和家人的支持、同儕的支持,還有社區的支持,都是重要關鍵!這是兩位校友共同感受。他們認為,當真的投入社會後發現很多現實面都必須面對,過程當中到底能否堅持下去?因為很多時候要面對的事情都是超乎所學的。就以他們成立一間公司來說,要面對的是企業管理,甚至很多商業經營層面,這些都不是以前本科系學過的內容,他們表示,心態上要很正向,正向面對問題,再想辦法解決問題,因為看過很多年輕人無法堅持而退縮。
現代生活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尤其利用休閒旅遊的方式來提升,生態旅遊就是其中一種方式,它是個新興行業,對注重生活品質的現代人而言,是個不錯的旅遊選項。林志遠校友與葉珈良校友兩人從在學時的同學關係到合夥創業的夥伴關係,共同在生態旅遊創業、闖天下!從研究生時期就接觸生態旅遊相關業務,而後創業、成立公司,起初是協助社區生態活化,推廣生態旅遊相關活動,在長期與社區居民的合作下,與社區居民相處久了就如同家人一般的感情。他們表示,當初創立公司是因為覺得生態旅遊有未來性,且放不下長期合作的社區伙伴,加上當時負責生態社區發展的陳美惠教授希望有年輕人可以接續、傳承,因此,踏入職場之際,就集體思考創業、設立公司,從公司角度經營社區與在地產業,不僅可以兼顧社區伙伴,更可以擴展生態旅遊的理念與推廣在地資源豐富,落實在地社區活化的理念。這就是緣起不滅的因緣起源。
對自然環境有如此珍惜的心,其實早就有蛛絲馬跡可循,像葉校友在以前就對自然就很有興趣,一路從高職到大學,又考上森林系,就這樣一路對這種自然環境就是喜歡,所以才會選擇這樣的科系。因為本身喜歡自然環境、接觸生態環境,因此,大一就加入鳥社,開始跟生態環境有了更進一步的接觸,這是葉校友與生態環境的緣由。
而林校友卻是誤打誤撞,闖進了生態環境的領域,在大學時期因為鳥社社長是班上的同學,當時社長詢問是否要加入鳥社?之後才加入社團,就跟生態環境搭起了橋樑,這是林校友與現今生態旅遊結識的起源。
經營的二三事
先前從事協助角色,而今是經營者的角色,無論對林校友或葉校友來說都是新考驗、新挑戰!從兩位校友侃侃而談他們從創業至今的經營歷程,葉校友表示,社區工作內容差異不大,主要就是輔導社區,協助並輔導社區解決問題,大部分協調社區跟公部門之間的問題,或是有一些工作內容要做修正,這是公司成員都會做的事情。他表示,所輔導的各個社區,其發展不盡相同;根據社區本質及特性做發展,例如龍水社區,因為它比較偏向農村型的類型,因此,發展方向比較偏向農村特色方面的發展;在里德社區的發展,因比較偏向那種山上、溪流那部分的生態,因此是以溪流生態為主的發展,另外,各社區有依時節的社區活動。
許多產品都有週期或時節淡旺之分,旅遊業也有淡旺時節之時,葉校友表示,旺季大多以墾丁地區為主要旅遊區域,且多為國人,其主要旺季在暑假期間,因此也影響到墾丁周邊社區旅遊的淡旺季。現今許多人會想遊玩不一樣的旅遊方式,生態旅遊就是其一,因此,在寒暑假期間,對生態旅遊而言,就是旺季,但離墾丁越遠的鄉下就會慢慢越來越淡,呈現波浪狀的經營週期。
林校友表示,各社區有季節時月的特色活動,例如龍水活動是5月,里德是10月,接下來11、12月又有其他的社區活動,無論哪個社區的活動在這方面一整年都有,對經營者而言,淡季就是處理社區相關事務的時候,亦即旺季遊客多,就處理遊客事務;淡季時,要協助並輔導社區夥伴做培訓或支援外務、或處理公司內部的業務,應該說整年都有很多事情要做。
以現在看未來目標,他們表示,各區域的發展大多依產業本身特性或遊客量來觀察,社區里民之間彼此會互相合作配合,各社區的想法都會不同,同時也有在地公務機關的協助,很積極協助在地產業,像手工皂,就慢慢培養在地文創,如龍水社區有一些作物,像芝麻、小米等在地作物,而經營的角色是輔導社區製作產品、文創商品,每個社區產品走向都不一樣,有些偏向自己特色工藝或遊程。每個社區都有一個目標,但都希望能讓社區形成一個自主經營的模式,而經營的目標之一就是社區能永續經營!
進一步表示,社區之間是合作夥伴,經營這些困難度不大,但在經營人的部分就是態度的問題。學習態度剛開始會興沖沖的想要做,到後來在做同樣的事情時,熱忱難免會冷卻一些,大約一段時日後,興趣削減,又得想辦法引起社區里民的興趣與熱忱,因此,每個營運模式就是要讓新的夥伴進來,讓大家一起投入開會、投入巨大的公司,也就表示,每一年都會有新夥伴加入,每年大家一起互相磨合,共創永續的未來。
對於未來,他們有一些想法,就是發展文創!因為,文創本身有它的一些障礙與限制,文創也是經營的重點之一,透過文創或在地特產的文化與生態區的衍生,這個部分仍會持續開發,持續協助在地如何經營特產做提升,建立地方產業也是經營存在的價值。
葉校友與林校友對於公司營運的方向與方針有共識,他們有自己一套經營模式及步調,這是也他們多年來所磨練出來的經驗,所得到的心得,發展出一種屬於他們自己的經營方程式。
實務是理論的實現
持續經營社區活動必須要像兩位校友,除了是自己的興趣外,他們表示,興趣是起點,更要有堅持的態度才能在這個行業走下去,要抱持著理想與抱負,這都是成功者的特質,尤其大學期間並沒有真正培養成此特質,而是真正到了研究所追隨陳美惠教授學習之後才有了開始。也認為,在大學期間是學許多專業或學科的基礎,進入研究所後是培養做事態度,這一點,陳教授影響他們很深。
兩位校友表示,陳教授的課是比較實務導向,例如,她會帶我們實際去挖社區生態池,到社區規劃生態池,分成小組去執行,老師會比較實務導向,因此,在大三修陳教授的課程時,透過實務會學到很多需要分配工作,將自己所學應用在實務上,非空泛理論,而是真正將包含所學的投入在社區協助的實際面。
堅持與突破
也許,創業唯艱,但守成更不易,走向這條路線就是要得到很多支持才有辦法這樣支撐下去,要有夥伴之間的支持和家人的支持、同儕的支持,還有社區的支持,都是重要關鍵!這是兩位校友共同感受。他們認為,當真的投入社會後發現很多現實面都必須面對,過程當中到底能否堅持下去?因為很多時候要面對的事情都是超乎所學的。就以他們成立一間公司來說,要面對的是企業管理,甚至很多商業經營層面,這些都不是以前本科系學過的內容,他們表示,心態上要很正向,正向面對問題,再想辦法解決問題,因為看過很多年輕人無法堅持而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