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傑出校友  >  歷屆傑出校友

校友專訪

國家產學大師系列專訪 食品科學系謝寶全特聘教授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創立於1924年,孕育出無數領域成就傑出及表現卓越之成功校友,教學品質及研究成果廣受各界讚揚並屢獲國際認證,不凡的亮麗表現歸功於幕後推手-強大師資的支持,堅強的教師陣容屢獲國家級獎項肯定,教職員生攜手打造耀眼的南臺灣學府。校友服務中心為記錄專家成就,特別邀請教授進行專訪,首位邀請到食品科學系的謝寶全教授,實驗室的研發能量充沛,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實踐在產品上並催生出許多屏科明星商品,最為人知的為107年以農業科學、生技及護理領域獲得第一屆國家產學大師獎, 讓我們一同來認識這位屏科農產品研發技轉天王。
        踏進謝老師的實驗室,玲瑯滿目的產品展示櫃顯示了食品開發的經歷,從保健養身到美容保養每一樣產品都有背後的故事,滿溢的研發能量,讓謝老師在107年以農業科學、生技及護理領域獲得第一屆國家產學大師獎,並屢獲報章雜誌專訪,只為一窺屏科農產品研發技轉天王的故事。
 
踏入食品研究的契機
        「我家裡是開藥房的,本來有進修藥學系,因為家裡有兄弟,我個性不喜歡和人競爭,所以我選擇了食品。」謝老師在食品工業科畢業後繼續進修藥學系學業,想完成藥師夢想,但是因為家庭因素,最後回歸了食品的道路。民國67年退伍後進到業界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當時著名的津津蘆筍汁食品工廠,謝老師說「工廠一天生產10萬罐津津蘆筍汁,利潤一罐5毛錢,企業一天就淨賺5萬元,當時的薪資才5,600元」可見當時物價程度。食品工廠可以學到很多實務經驗,但是現場工作的環境吵雜、用字粗鄙,令他無法適應,辭職後受到過去的師長邀請回到屏科大擔任助教一職,「我帶了1,500元回到屏東打拼,決心不靠家裡自己努力。」
助教就是教授的研究人員,教授交代的事都要做,擔任助教將近9年的時間,專攻醬油、味增、發酵乳、醋等四種食品領域。謝老師說「9年的時間學到的都是未來的謀生能力,我認為學食品就要把食品領域發揚光大。」助教期間仍持續進修,在中興大學修習學士和碩士學位,獲得講師資格後開始負責學生的正課和實習課程,強調理論與實務並行,並注重實作能力,最後在台灣大學農化所取得博士學位後選擇留在屏科任教。「讀書最重要的是投入多少回饋更多給父母,無論如何都要把它發揮到極致。」
 
接手老牌學府牌醬油的改造
        屏科大食品加工科從民國43年開始製作「學府牌醬油」,知名度堪比今日的屏科大醬油,民國60年代搶手的情況是貨還沒送到福利社半途就會被劫走的熱銷。過去的醬油工廠代代相傳,配方不外流,學府牌醬油也是由食品工廠的技士代代傳承,直到民國78年股票萬點,經濟起飛,大眾開始注重食品品質,學府醬油維持不變的傳統配方成為敗筆,開始呈現滯銷,至民國84年後停產。
        「我剛讀完博士回來,看到工廠全部都是醬油。」滯銷的醬油經由謝老師的改造後獲得新生。民國84年謝老師取得博士學位後留在學校任教,並接任註冊組組長,當年由屏科承辦全國二技聯招,全國百間學校老師齊聚屏科開會,會議中有人開玩笑提到「屏科大那麼大竟然沒有代表性的禮物。」,於是謝老師決定著手改造學府牌醬油,改變原添加的焦糖色素,以天然紅麴色素替代;減少含鹽量;不添加防腐劑。爾後的會議,人手一箱屏科大醬油作為伴手禮,透過這些老師們的口碑行銷,漸漸帶動屏科大醬油風潮,甚至在福利社出現200公尺長的採購隊伍。最後屏科大醬油也在民國94年技轉給業界,成為學校第一個也是最成功的技轉案例。
        為了維持品質和校譽,技轉至業界的屏科大醬油堅持製作一批就有一罐要經屏科實驗室檢測,因為屏科大醬油的特殊發酵方式限制了產量,「產量和品質息息相關。」謝老師說「我有三不一堅持,不加防腐劑、化學醬油、焦糖色素,堅持每一批檢測,我曾經在2007年倒掉1萬4千多瓶醬油,因為不符標準。」現在更外銷到澳洲、美國及中南美洲等各國。
「眼觀四面八方,吃遍東西南北」源源不絕的靈感
        「眼觀四面八方,吃遍東西南北」這是謝老師最常對學生說的12字箴言,做食品的眼光要亮、利,嘗試美食、了解製程、思考前景,秉持著這樣的信念才能打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屏科明星商品。
以兩年前的水果珍珠為例,開發起因來自於水果價格低,農民耕種辛苦卻得不到相對的報酬,價格受制於市場上的供應量,藉由食品開發減少水果數量,制衡價格。食品開發要跟上市場趨勢,現在風行珍珠奶茶所以將30%的水果加進珍珠,保留水果的風味、顏色和纖維,比市售珍珠健康又營養並取名珍珠聯合國。蔬菜也同樣有過剩的問題,借鏡於日本的植物乳酸菌,採用蔬菜汁發酵,做成全台唯一蔬菜優酪乳,橘紅色汁液來自食物的原色,能夠預防感冒及癌症的產生。
        借鏡日本長壽民族的保健食品,如:蕃爽麗茶(芭樂葉茶)降血糖,一年銷售40億日幣;桑葉茶降血糖及保護肝肺功能,一年銷售163億日幣,看中兩植物的優勢,謝老師結合過去的藥學背景基礎及過去的孩提經驗,芭樂芯抹鹽搓揉後食用能夠改善腹痛,最後選用台灣土芭樂葉與桑樹葉開發出芭樂桑,能有效控制血糖。因為桑葉產量大,再利用桑葉開發出土桑葉茶,飲用後不僅能降血糖、改善睡眠、保護肝臟和眼睛。
 
食品研發的風險及挑戰
        「研究內不斷嘗試、錯誤修改是很正常的。」謝老師以自己最近接到的案子為例-檸檬工廠發酵肥料。屏東最大的檸檬汁工廠一年銷往大陸3千噸的檸檬原汁,相對產生3千噸的檸檬皮,為協助業者解決廢棄物,將檸檬皮製作成發酵肥料,有機肥料的製程需要技術,有機質溫度要高腐朽率才會高。「現在還在嘗試階段,會不會成功我真的不知道,研發沒有停損點,每個錯誤改進都能獲得成長,最後一定有成果。」。
目前實驗室也有研究生在研究奮起湖名產-混蛋(皮蛋外皮、鹹蛋蛋黃),市售的混蛋蛋黃鹹度達不到一般鹹蛋標準,研究中發現出售的混蛋中約有一半的蛋白呈現水狀,失敗率約50%,謝老師說「食品研究和開發就是要追根究底和改良,會不會成功是未知數,只能不斷挑戰和嘗試。」
食品系學生的培養和出路
        謝老師把實驗室的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教育,「學校就是學習的地方,一定要學到謀生技能。」讓學生選擇有興趣和有前途發展的方向研究,固定會議和學生討論題目、進度和問題,彼此相互學習,要求每位學生精熟自己的部分,並有能力將研究理論轉為實務開發出實品。同時規定參與每年的生技展,讓外界認識屏科大的研發能量,學生第一線與顧客互動,介紹開發的產品,說明開發的動機、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式,藉以了解市場需求,接軌世界並透過顧客的反饋修正產品,透過實驗室的培養,對學生的就業和食品的未來都有莫大的幫助。
多數食品系學生在實習或是在未來工作期望能朝食品研發和檢驗領域發展,實際上進入公司後大多擔任現場和技術員,「這是企業文化,我過去也是做現場出來的。」謝老師提到研發是企業的重要機密,配方只掌握在重要的幹部手中,單就實習的學生或是職場新鮮人難以接觸公司核心。每個工作都有成長價值,就像食品廠的每個代號都有意義,用心學絕對會有屬於自己的收穫。
 
學生與校友的鏈結
        非常鼓勵學生參加校友會的謝老師提到,要提高學生參與校友事務的方法可以透過蒐集畢業班級的通訊錄,與班級代表人保持聯繫,定期公告校友會相關活動參與;班級導師宣導校友會的優點,配合校友會的學長姊贊助畢業生參與的費用;編輯校友刊物定期發送,了解學校最新資訊,有相關才會引發共鳴,藉此鼓勵青年校友加入。
多數人認為校友會的門檻高,累積相當成就後才能參與,普遍青年校友畢業後就專注奮鬥事業,「我也是畢業後將近20年才參加校友會,中間沒有成就也不敢參加。」但是校友會可以提供年輕校友更多資源,是許多產官學界的學長姐展示成果、相互交流甚至提供工作機會的平台,要善加利用身邊的資源。
 
未來趨勢及動向
        近40年的教學生涯,謝老師不禁提出台灣目前面臨教育斷層,提倡學生未來有機會再回到學校傳承,像過去的助教制度才能銜接教育人才斷層,研發人才需要學校培育。科技大學和一般大學不同,科是指科學,技是指技術,技術層面與技職體系相關,科技大學著重實務和技術層面的發展,創造出不同知識的產值。台灣22萬家中小企業缺少基層研究人才,苦於經費不足難以留住優秀人才,透過學校教授帶領學生開發研究、解決研發問題。同時也建議未來踏入職場的青年學子不要太計較金錢,追求企業中的學習與經驗。「付出是應該的,沒有回饋是正常的,有捨有得,無捨無得。」
傳統食品市場逐漸飽和,年輕一代的食品是年輕人創意嘗鮮的天下,要顧及老中青三代的客群,產品不能只有一種,「不進則退,保持現狀是落伍。」。謝老師也提到現在正在研究的寵物食品,除了食品相關,寵物和學校的獸醫動畜系所合作,產品誕生後的行銷推廣需要管理學院的專長,期望能與4-5位老師一起成立學校第一家衍生企業,期望能多安排實驗室辦座談會讓有興趣的老師參與,整合學校的教師和系所資源,激盪火花跨系合作,為學校跟世界打造更好的未來。
 
       
 
<Back